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;福建福清和福州(78雄、25雌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成体:雄蛙体长27mm,雌蛙体长29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53。头长略大于头宽;吻端钝圆,吻棱不显;鼻孔位于吻眼之间,颊面有长的深凹;鼻间距大于眼间距,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;鼓膜圆而大,在眼后下方,略小于眼径;犁骨齿两小团;. 舌后端有缺刻。
前肢较短,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;指长而略扁,末端略膨大;第一、第二指几乎等长,略短于第四指;指间无蹼,第二、第三指指侧具缘膜或不明显;关节下瘤明显,第二、第三指有指基下瘤;内掌突大而扁平,外掌突较小,椭圆形。后肢中等长,前伸贝占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缘,左、右跟部相遇;胫长略小于体长之半;趾略扁,末端略膨大成吸盘,大多数趾腹侧具沟;第三、第五趾几乎等长;关节下瘤明显;趾间半蹼或1/3蹼,第四趾蹼近达第二关节下瘤,趾侧的无蹼部位缘膜明显,第五趾游离侧具缘膜;外侧蹠间蹼不发达;内蹠突较大,椭圆形;外蹠突小而圆。皮下满布颗粒腺体,胸侧和腹后腺体密集。
背面皮肤粗糙,液浸标本全身背面及体侧密布白色小颗粒状腺体;背部及体侧有长短不一的纵肤棱8行左右,后背部及体侧者较宽短,有的较大,近椭圆形,胫部背面也有数行斜行或纵行的短肤棱;口角后方有2-3个颌腺;颞褶不显;有内、外跗褶。腹面皮肤光滑,胸侧和股后下方及肛周围有扁平疣状腺体,且密集。
生活时,背面黄褐色,少数个体从头后至肛有一条浅色脊线;体背后部及体侧常有少量黑斑,颌腺黄色;前肢浅黄褐色,内侧缘有点状黑斑;前臂背面常有黑横纹2-3条;后肢茶褐色,股后有不规则的黑斑;股、胫部背面有黑横纹4-5条,跗、蹠、趾背面均有黑横纹。腹面自咽喉部至腹部由深灰色逐渐转为浅灰色,或均为浅灰色,上有许多深色细小斑点;股、胫腹面浅灰色,散有深色细斑。液浸标本深色斑纹清晰。
第二性征:雄蛙第一指内侧婚垫不明显,在解剖镜下可见其上密布浅色细刺;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;无肩腺,无肱腺,背侧有雄性线。
卵:卵群粘连成片,有卵200-300粒;卵径1.2-1.3mm;动物极黑棕色,植物极乳白色;卵粒外包两层胶膜。
蝌蚪:第28-30期蝌蚪全长平均26.9mm,头体长约9.7mm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77.3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 354。体形较细长。生活时头体背面和尾肌灰棕色,腹面及尾鳍色浅。周身皮下密布透明(液浸后为白色)的圆球状小颗粒,体背两侧各有2-6个较大的颗粒排成一纵行,经切片观察,属于颗粒状腺体。一个后肢长.5mm者(第39期),头体长10mm,尾长17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.7倍;另一个跗足长为3.2mm者,头体长12mm,尾长22mm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.8倍。尾肌较发达,尾鳍较平直,尾末端钝尖。吻钝圆;鼻孔位于吻眼之间;眼位于头背侧;出水孔开口于体左侧,无游离管;肛孔开口于尾基腹面右侧。口位于头部前下方;上唇两侧各有一排乳突,下唇中央乳突一排,两侧的乳突双排;乳突上面有黑斑;绝大多数个体唇齿式为I:1+1/1+1:II;少数为2+2/1+1:II,1+1/1+1:II,或2+1/1+1:II;角质颌发达。
一个前肢刚伸出的变态期蝌蚪,头体长14mm,尾长为26.5mm,唇齿及角质颌均已脱落,乳突尚存;一个残留尾1.5mm者,头体长14.5mm,体背肤棱及四肢深色斑纹明显,已出现成体的主要特征。
前肢较短,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;指长而略扁,末端略膨大;第一、第二指几乎等长,略短于第四指;指间无蹼,第二、第三指指侧具缘膜或不明显;关节下瘤明显,第二、第三指有指基下瘤;内掌突大而扁平,外掌突较小,椭圆形。后肢中等长,前伸贝占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缘,左、右跟部相遇;胫长略小于体长之半;趾略扁,末端略膨大成吸盘,大多数趾腹侧具沟;第三、第五趾几乎等长;关节下瘤明显;趾间半蹼或1/3蹼,第四趾蹼近达第二关节下瘤,趾侧的无蹼部位缘膜明显,第五趾游离侧具缘膜;外侧蹠间蹼不发达;内蹠突较大,椭圆形;外蹠突小而圆。皮下满布颗粒腺体,胸侧和腹后腺体密集。
背面皮肤粗糙,液浸标本全身背面及体侧密布白色小颗粒状腺体;背部及体侧有长短不一的纵肤棱8行左右,后背部及体侧者较宽短,有的较大,近椭圆形,胫部背面也有数行斜行或纵行的短肤棱;口角后方有2-3个颌腺;颞褶不显;有内、外跗褶。腹面皮肤光滑,胸侧和股后下方及肛周围有扁平疣状腺体,且密集。
生活时,背面黄褐色,少数个体从头后至肛有一条浅色脊线;体背后部及体侧常有少量黑斑,颌腺黄色;前肢浅黄褐色,内侧缘有点状黑斑;前臂背面常有黑横纹2-3条;后肢茶褐色,股后有不规则的黑斑;股、胫部背面有黑横纹4-5条,跗、蹠、趾背面均有黑横纹。腹面自咽喉部至腹部由深灰色逐渐转为浅灰色,或均为浅灰色,上有许多深色细小斑点;股、胫腹面浅灰色,散有深色细斑。液浸标本深色斑纹清晰。
第二性征:雄蛙第一指内侧婚垫不明显,在解剖镜下可见其上密布浅色细刺;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;无肩腺,无肱腺,背侧有雄性线。
卵:卵群粘连成片,有卵200-300粒;卵径1.2-1.3mm;动物极黑棕色,植物极乳白色;卵粒外包两层胶膜。
蝌蚪:第28-30期蝌蚪全长平均26.9mm,头体长约9.7mm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77.3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 354。体形较细长。生活时头体背面和尾肌灰棕色,腹面及尾鳍色浅。周身皮下密布透明(液浸后为白色)的圆球状小颗粒,体背两侧各有2-6个较大的颗粒排成一纵行,经切片观察,属于颗粒状腺体。一个后肢长.5mm者(第39期),头体长10mm,尾长17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.7倍;另一个跗足长为3.2mm者,头体长12mm,尾长22mm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.8倍。尾肌较发达,尾鳍较平直,尾末端钝尖。吻钝圆;鼻孔位于吻眼之间;眼位于头背侧;出水孔开口于体左侧,无游离管;肛孔开口于尾基腹面右侧。口位于头部前下方;上唇两侧各有一排乳突,下唇中央乳突一排,两侧的乳突双排;乳突上面有黑斑;绝大多数个体唇齿式为I:1+1/1+1:II;少数为2+2/1+1:II,1+1/1+1:II,或2+1/1+1:II;角质颌发达。
一个前肢刚伸出的变态期蝌蚪,头体长14mm,尾长为26.5mm,唇齿及角质颌均已脱落,乳突尚存;一个残留尾1.5mm者,头体长14.5mm,体背肤棱及四肢深色斑纹明显,已出现成体的主要特征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指、趾末端略膨大,趾腹面有侧腹沟;成蛙最大体长不超过32mm;背面黄褐色;无背侧褶;背部及体侧有8行左右长短不一的纵肤棱。雄蛙具一对咽侧下内声囊,无肩腺、无肱腺。蝌蚪周身皮下密布圆球状透明(液浸后为白色)的小颗粒,体背两侧各有2-6个较大的颗粒状腺体排成一纵行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蛙栖息于海拔110-550m丘陵地区的小水坑、沼泽水沟或梯田边的草丛中。在繁殖季节里,雄蛙常蹲于水沟或水坑边的水草上或草丛中鸣叫,鸣声如“gi!ga、ga、ga、ga…”,开始为单音节,以后短促连续数声乃至十多声。繁殖季节为6-9月。1958年9月10日,在福建福清灵石寺采到一只雌蛙,其输卵管里尚有少量未产完的卵子。1978年6月17日,在福州郊区采到正在产卵的雌蛙;6月20日清晨在福州鼓山采到刚开始卵裂的卵;卵产于静水坑里,成片漂浮于水面或黏附于水草上;同时同地采到临产的雌蛙2只,带回室内计算其产卵数,分别为221粒和318粒。剖检产卵318粒之雌蛙,其卵巢里尚有直径0.9mm的未成熟卵,据此推知该蛙具有再次产卵的可能。于是,将产卵221粒之雌蛙及数只同种的雄蛙留养于室内,同年8月21日(即第一次产卵后53天),发现雌、雄蛙抱对现象,随即对其进行人工催产,翌晨产卵266粒,所产的卵经人工授精,能正常发育。由此证明该种-只雌蛙-年可以产卵两次。受精卵在水温25-29℃下,经过80小时左右,发育至鳃血循环期,即大部分孵化成小蝌蚪。蝌蚪底栖。6-7月产卵孵出的蝌蚪于同年9月间开始变态;8-9月产的卵,以蝌蚪越冬,翌年春季变态。曾将1978年9月上旬变态之小蛙养于室内,至1979年8月上旬,有-只雄蛙体长达25mm,开始鸣叫,由此得知从变态至性成熟约1年时间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